登录/注册 搜索

喜报!浠水泥塑人选省级非遗!

发布时间:Dec 4, 2024 | 作者:信息发布


浠水泥塑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已过公示期。

  

 



浠水泥塑

泥塑,俗称“泥玩”“彩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天然泥土为主要材料,并辅以稻草、棉絮等天然材料,通过手工精心捏制出各种形象。这些形象或为素雅,或为彩绘,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浠水泥塑独具浓郁的文化特色,地处鄂东禅宗文化的核心区域,深受中国禅宗文化发源地四祖寺和五祖寺的辐射影响。这种特殊的地理与文化背景,赋予了浠水泥塑独特的造型风格和技艺手法。浠水泥塑充分展现了这一地区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与工艺美学。经过世代相传和不断创新,浠水泥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造像风格和精湛技艺,其工艺传承有序、脉络清晰,保持了高度的工艺水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浠水泥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当时兰溪镇袁龙村的叶氏家族以制作佛像泥塑而闻名。经过几代艺人的口传身授,叶氏家族的泥塑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延续至今。浠水泥塑作品借鉴了敦煌壁画、龙门石窟等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精髓,并在继承与创新中吸收了现代技术的特点。其塑造题材十分广泛,涵盖了佛教禅宗题材、红色文化题材及当代雕塑。其造型精巧灵动、惟妙惟肖,既满足了当代艺术的审美需求,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制作工艺方面,浠水泥塑通常选用当地带有粘性且细腻的泥土,经过手工捶打、摔、揉等工序,使其具有良好的塑形性。在一些需要增加作品强度的大型泥塑中,还会在泥土中加入稻草、棉絮等材料,甚至在作品内部构建和焊接骨架以增强强度与稳定性。整个泥塑制作过程分为四个主要步骤:塑形、光面、刻制和涂色。塑形是将泥土手工捏制成基本形态,并通过雕刻、修整、晾干等工序,部分作品还需经过火烧以增强其强度。最后一道工序是涂色,俗话说“三分塑,七分彩”,即着色在泥塑中占据重要地位。涂色前通常先上一层底色,以保证表面光滑并更好地吸收彩绘颜色。彩绘时常用的颜料包括白色、红色、黑色、黄色、蓝色、绿色和天蓝色等七种颜色,并调以水胶以增强附着力。部分泥塑作品还会使用金粉、银粉代替颜料进行涂色。在传承生漆脱胎工艺和失蜡浇铸法等传统泥塑技艺的基础上,浠水泥塑不断创新,引入了现代玻璃钢工艺手法。

 


浠水泥塑以直接与间接的方式影响了这一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中国禅宗造像实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浠水泥塑在持续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禅宗文化的精髓,还在中西方艺术交流与融合中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这一创新精神为传统泥塑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内涵,使其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进而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