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安时伤寒病疗法
庞安时伤寒病疗法
北宋时由于政治统一,和平时期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国民经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医药事业亦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当时盛行的官卖制度,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必须由国家专卖。公元1076年,将中药亦纳入专卖之列。在京师汴梁始建太医局卖药所,制售丸散膏丹酒,又称“熟药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制药厂和药店。医疗机构,医疗事业也很发达,设有“翰林医药院”,掌管国家医药事务。医学进步最快的是临床医学,中医内、外、儿、妇各科都有新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这种氛围下,孕育了鄂东蕲水县(今浠水县)─一代名医庞安时。
庞氏对脉法、针灸、本草都有精深的研究,尤长于诊治伤寒。平生著述甚多,传世者惟《伤寒总病论》一部。
本书初刻于公元1113年,宋代原刻本已佚,现存道光三年黄丕烈士礼居复刻宋本、四库全书本、日本抄本。1912年武昌医馆重刻士礼居本、1915年上海石竹山房影印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版本。
庞安时“年五十八而疾作”,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初六逝于蕲水山中,葬于蕲水龙门乡费图村,张耒为其作《庞安时墓志铭》。
后世人为纪念他,在浠水县莲花山建有药王庙,传为庞氏应诊之处;妙华庵,传为庞氏收住病人之所。据清乾隆五十九年《蕲水县志》卷二载:“治北曰莲花山,上有庞安时庙。”数百年后,犹存“苏庞对语”的泥塑像,1938年毁于兵。庙毁后,庙后有一石岩大洞,洞口横额岩石上,刻有“洞天佛地”四个大字,洞中仍供有“庞苏对语”塑像,1984年,因扩建房舍而毁。
建国后,这位古代医学家生平、医疗、学术思想得到广泛重视。卫生部组织审订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中,以较长的篇幅介绍了他的学术创见,居伤寒学派之首。
195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庞氏《伤寒总病论》铅排印行;1987年,浠水县卫生局、湖北中医学院共同翻译,由湖北科技出版社简体横排《伤寒总病论释评》;其间,浠水县人民政府发文,成立了“庞安时学术研究会”,开展学术活动;
1989年,庞安时逝世890周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湖北分会在庞安时故乡浠水县,组织召开了“纪念庞安常逝世89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
1992年,中央电视2台摄制播映《大别山革命老区行》,有浠水县中医院《庞安时史料陈列室》的画面,入目与全国广大观众;
1993年,全国第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手书“庞安时学校”五个大字,嵌制在浠水县麻桥乡龙井村小学教学大楼的正前方。
关于庞安时的史料,多散载与《宋史》、《四库全书》、方志及苏轼、张耒、黄庭坚等历史文化名人的著作之中。1985年省中医药研究院钱远铭研究员主编《经史百家医录》时,已收录庞氏重要史料九篇;
1989年,省中医药研究院毛德华研究员整编《庞安时史料汇编》又增辑四十余篇。分为生平事迹、著作提要、方志选录和庞氏弟子四个部分。(详见《庞安时史料汇编》一书)。
200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伤寒总病论》(宋·庞安时著、王鹏、王振国整理)一书,整理说明中指出:《伤寒总病论》系宋代著名伤寒学家庞安时所著。书中所体现的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旁涉诸家,阐发伤寒推论温病,每多真知灼见,是一本较好的中医学参考书。